小火车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72 | 回复: 0

什么是武夷岩茶的“韵”,村姑陈为你一一解释,值得收藏一下 ...

[复制链接]

1

主题

6

帖子

4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4
发表于 2022-11-29 14:08:1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
丨作者:李麻花
《1》
前两天,刚出了一篇写岩韵的文章。
结果这天又遇到一个相关提问。
“岩茶的香韵,岩韵,山头韵,如何理解,它们有什么区别?”
据大胆猜测,提这个问题的茶客,多半刚接触岩茶不久。
正处于新鲜劲上,看什么都是好奇的。
就像刚拿到驾照的新手,第一次开车上路时,谨而慎之,认真得很。


而老司机就不同了,他们往往伸手一摸方向盘,一脚踩油门,即可能找到驾轻就熟的感觉。
老神在在,轻松得很。
茶叶圈子里的老手,也是如此。
从角落里摸出一泡茶,烧沸水,滚烫的开水冲向岩茶条索后,茶香立马就浮起。
有经验的人,光是闻着这些缕缕上扬的茶香,就能八九不离十地找到喝茶的感觉。
倒出茶汤后,分入茶杯,此时茶汤温度还很烫,只能小口啜着。
茶水一入口,这泡茶到底正不正,自己心底或多或少都能有把秤!




《2》
前面费了这么多口舌,麻花的想法很简单。
想要喝明白岩茶的韵味,方法没别的,就只有多喝。
喝茶的感觉,得靠日复一日的味蕾训练。
多喝多学多攒经验,后期自然可以小有所成。
至于说,自己纯粹只想学点喝茶的理论。
那么,开头提到的问题,倒是不难回答。
武夷山少有人提山头,这更多是云南那边传来的概念。
不过两者意思大差不差,极为相近。
岩韵、山场韵、山头韵的本质都是一样的,讲茶树生长环境对成品风味的影响。




就像陈郁榕前辈提到的四个一,其中就有提,“一个山场一个味!”
而所谓的“香韵”,在麻花眼里是个生僻的名词。
通常我们喝岩茶,会提香气/茶香,而少有人提香韵。
对新手茶客来说,如果想了解岩茶的香气,那说来就话长了。
盖碗泡岩茶,依次按顺序,闻香的流程有干茶香、盖香、落水香、挂壁香、叶底香。
如果是审评,还可以拿起像汤勺那样的茶匙,闻其背面附着的茶香。
当然,岩茶的香气按照类型,还有山场香、工艺香、品种香等区别。
山场香,也称山场气息,指特定区域小气候下岩茶的茶香特点。
工艺香,简单理解下,是指不同工艺方式造成的茶香区别。
比如,A茶农的做青偏熟,容易出果香。
比如,B茶农的做茶风格是偏好足火以上的火功,做出来的足火茶肯定闻着和轻火大不一样。




品种香,指的是岩茶里,一个品种,一个风味。
最经典的,就是水仙和肉桂这两大当红品种。
肉桂有桂皮香,茶香辛锐,汤水拥有辛辣感。
水仙有兰花香,汤感相对较醇,用武夷山茶人惯用的形容是“水路好”。
说白了,岩茶香气里的门道,也大有文章。
简单理论上的内容,不难理解。
复杂的是实践,还是那句话,得靠多喝。
有时遇到一泡喝起来像极了水仙的肉桂,这样“雌雄莫辨”的岩茶,大有让你想推翻一切的冲动。
不过遇到这种意外状况,也先别着急。
从某种程度上,就是武夷岩茶的好玩之处!




《3》
谈及岩茶的韵味,前前后后麻花给出过很多版的解释了。
最官方,最权威,最多人认证过的一版说法。
绕来绕去,都少不了这8个字。
岩骨花香!
香清甘活!
这两个形容,各有出处,都是出自古文。
再加上,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这俩形容词背后的含义,还格外抽象。
所以,这个8个字的简短回答,虽然不少老茶客会将其挂在嘴边,但对新手来说却不实用。




因为太抽象了,根本听不懂。
那这样吧,下面且来现学现用,搬一搬之前在武夷山时听到的说法。
“岩韵拆开来讲,就是‘岩’和‘韵’。岩指的是景区内特有的风化岩,这属于特殊地貌的产物,这些巨大丹岩身上能自然剥落出碎屑物,为四周茶树提供特殊的滋润,从而使得产出来的正岩茶,格外汤水醇厚饱满。”
嘿,说了这么多,岩韵就等于是石头味呗?
不过,这逻辑太奇怪了。
我们每天吃的青菜和大米,基本是从土里栽出来的(新型无土栽培我知道,杠精勿扰)。
可也没见得,大米饭里会吃出土味来。
所以,将岩茶的岩韵理解成土味,那就太荒谬、搞笑了。
正确的理解,其实前文已经给过提示,那是特定区域环境下,茶叶所形成的特殊风味!




《4》
岩韵是什么?这道经久不衰的讨论题,从乾隆时代的“气味清和兼骨鲠”,到晚清梁章钜提出的“香清甘活”,再到现在的各路说法。
因为没有具象,太过抽象,很难拥有绝对唯一的答案。
但由于前两天,刚巧有写了类似题目《岩茶的岩韵,指香甜苦涩甘滑厚?》,这里就不再赘述了。
诸位看官若是感兴趣,可以移步前两天的文章。
下面,麻花想另一个话题,聊一个新鲜事。
前不久在武夷山时,听人聊起岩茶的盆栽式种植。
武夷山的茶农先民们,最早在今天的正岩地带开辟茶地时,是沿着和缓的斜坡,垒上石块。
垒石成园,往里种茶。




这被称之为,盆栽式种植!
这除了方便排水外,还可以抢先获得风化岩碎屑滋养,产出岩韵特征明显的优质茶。
反观外面大片大片的平地,土壤透气性不高,地形平坦,不利于排水。
这样的地方更适合种菜种水稻,或者是盖房,而不是种茶。
上礼拜我们去牛栏坑时,走到后半段,还见到有管理山场的工人大叔。
他们挑着笨重的石块,走着山路,去修缮某处茶地边上的垒石。




《5》
三九隆冬,寒冬腊月.也不是采茶的时节。
和春茶季的热闹相比,因为处于农闲季和旅游淡季,整条坑几乎没啥人,冷冷清清的。
当时,肩挑着垒石的工人,坐在路旁的石块上休息。
他们在沉默安静了大半天后,也乐得跟我们攀谈两句。
从他们口中得知,他们一天搬这么多趟下来,工资也就两百。
这有点出于意料。
毕竟,在这么冷的天气下要出来干活,也不容易。
对优质岩茶而言,它们讲究非岩不茶。
所谓“非岩不茶”背后,是得让茶树尽量与风化岩挨在一块。
在拍照时,一片茶园能拍到风化岩当背景板。
才能更有力说明,它的出身根正苗红,是典型的正岩山场!
但正岩茶虽好,在采茶、茶青运送、以及平日的茶园管理上,却不简单。
如大家在春茶季时所见,正岩里面的蜿蜒小道,至今车马不便,只能靠人力肩挑下山。




如前文所言,即便是农闲时,茶园的修缮与管理,还是少不了人力奔波。
反观外面,在平平坦坦的平地里,大面积种着的外山茶。
虽然说,它们的面积大,产量高,便于集中管理和劳作施展。
但生产出来的茶,一前一后,判若云泥。
说到底,岩韵突出的正岩核心茶,得来不易。
毕竟,除了得天独厚、无可复制的自然优势外。
还得再加上产量低,费人力,工期长等客观因素。
正岩茶的贵,也有它贵道理。
买茶时,一分钱一分货,永远是世间真理!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
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
小陈茶事村姑陈,专栏写手,茶行业原创新媒体“小陈茶事”主笔,已出版白茶专著《白茶品鉴手记》,2016年-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。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

GMT+8, 2024-12-28 02:36 Processed in 0.068641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© 2024 小火车 Powered by Discuz! X3.4 Theme by Jvmao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